“感”者,“动人心也。”音乐之所以能感动人,是因为音乐能“动人心”。然而,音乐感动人的效果是很有限的,正如张载所说:“谷(鼓)之神也有限,故不能通天下之声。”锣鼓的感应是有限的,仅仅发出声音不能通应天下之声;而人的神性是天性,与天合一,所以,“圣人之神惟天,故能周万物而知。” 凡教化设施,皆是用感也。作于此化于彼者,皆感之道,圣人以神道设教是也。设教以道感人,才能感天下人心。道者,一阴一阳谓之道,佛家称之“圆觉”,道家谓之 “金丹”,儒家指为“太极”。所谓“无极而太极”者,不可极而极之谓也,佛家将之描述为“如如不动,了了常知”,《易·系》理解为“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”,丹书则说“身心不动以后,复有无极真机。”无论是中国医学,还是佛家、道家、儒家,都是探索“以道感人”的方法,以道体天下之物,感天下人心。所以,张载说:“能通天下之志为能感人心,圣人同乎人而无我,故和平天下,莫盛于感人心。”
感化的作用不单存在于大自然,也存在于社会领域,“潜移默化”说的就是人类社会十分普遍的感化现象,应者受感者影响而产生本质的变化。感应的思想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,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,任何事物之间、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着的。《周易正义》说:“天地之气,若不感应相与,则万物无由得应化而生。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。观其所感,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。大地万物之情,见于所感也。”
以道感人在于妙用太极之道,因为天下人心与道相通。对于你想摆脱的事情,不要和它对抗,不要去理会它,那些抗病毒、抗菌、抗肿瘤、抗血压等方法都是错误的,你必须找到它的另一极,比如寒者热之,热者寒之。只要找出它的另一极,你就找对了门。好比你处于性饥渴,你肯定知道需要找个对象,这个对象一定是个异性。如果你直接压抑、对抗你的性能量,那你就找错了门,那里没有门,只有另一极的不在,你越对抗就越挫败。事实上所有的问题都是另一极的不在,当你找到了另一极,就等于找到了光,黑暗就结束了。
道家、儒家、佛家,以及中国医学的智慧,其核心价值在于探索感应之道,以及如何利用感应之道来调理气和运气来利用道。我们只有掌握了利用感应的道法,才可能实现能量的转化,将愤怒转变为慈悲,将性能力转化为爱,将贪婪转变为分享,将阴阳的偏性转化为平和交感。